孔子批评宰我不守三年之丧说,女安则为之,并斥之为不仁。
问题只在于,如何存养本心之仁?朱子认为,格物致知和敬以涵养都是不可缺少的。这是就仁之统体而言的。
四方上下曰宇,古往今来曰宙,宇宙自然界的万化、创生是以时间、空间的形式进行的。[19]《朱子文集》卷六十七。一言以蔽之,天地以生物为心。他说:‘天地位,万物育,便是‘载成辅相,‘以左右民底工夫。一句话,朱子哲学中的理是具体的,不是抽象的,是有实际内容的,不是纯粹的形式。
对心字的理学式的解释虽然具有形而上的性质,但从根本上说是符合心字本义的,也是与《易传》哲学一致的。(一)以生论心,以心论仁,归根到底是以生论仁。因此,要一物一物地去格,直到穷尽天下万物之理。
[51] 将格物致知归结到仁、义、礼、智之性,并推致到万事万物,这是朱子格物致知说的根本目的。比如伊川就说过:天下只是一个利,孟子与《周易》所言一般。虽其为天地,为人物,各有不同,然其实则有一条脉络相贯。[67] 在现代社会,由于生态遭到严重破坏,真的出现了山崩川竭、胎夭失所的事情,而且不可收拾。
天地之心惟是生物,天地之大德曰生也。[58] 这里看起来似乎是对无私、公、仁、万物一体等名词、概念、命题的分解式的讨论,实际上是对人们如何实现万物一体之仁的严肃认真的思考与追求。
总之,所以然有存在论的意义,即所以如此存在的原因或根据,它是本然的,即本来如此的,不是由人赋予的,但决不是与人无关的,人的存在也有其所以然之故,而人的理性能力就在于把握其所以然之故。朱子是重视逻辑的,重视条分缕析的,但这只是一种理性分析的方法、一种认识的手段,而不是目的本身,他的目的是由此确立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,而不是建立某种概念体系或理论学说。若知不到,便都没分明。问:‘所谓一草一木皆有理,不知当如何格?曰:‘此推而言之,虽草木亦有理存焉。
如果说,朱子之说与明道之说有不同之处,或者说二人的着眼点有所不同,这是正确的。正是在仁学中,充分体现了儒家的生态观。由此可见,朱子所说的物理,并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物理,而是与生命相联系的物性。[7] 这里将理、命、性、情、气、心等重要范畴及其关系都谈到了,其核心则是生之理谓性。
朱子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?一方面是由于他接受了程颢的观点,程颢认为,人与动物都同具天地之生理,只是物(动物)由于气昏,推不得,而人则能推。他一方面肯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,认为人有完全的道德理性,即使是有蔽塞之处,也是可通的,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者。
[15]《周易程氏传》卷二,《二程集》,第819页。若爱则是自然爱,不是同体了方爱。
目前事事物物,皆有至理,如一草一木,一禽一兽,皆有理。[50] 总而言之,致知就是将心中之知推致到极处,并且推到万事万物,由知而进到行。生理既然是生命之理,生命创造之理,那么,它与人的生命就直接有关了。至于道理,主要是说明人对于理的认识,理是自然界的秩序、法则,人体认到这一点就成为道理,即按之行事。[67]《朱子语类》卷六十二。生就是生命创造,生生是不间断、不停息的生命创造。
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,只有从生理的意义上理解性即理,才是最重要的,而这个问题,正是天人之际的问题。对理学形成作出过贡献的欧阳修,在《易童子问》中最早提出天地以生物为心的说法,对后来的理学家可能产生过重要影响。
以生释仁,是二程、朱子哲学的重要特点,既是宇宙本体论的说法,也是天人合一的说法。曰:‘这善也是性中道理,到此方见否?曰:‘这须就那地头看。
万物一体是仁之量而非仁之体,仁之体在心中,仁之量则是无限的[64],正所谓其体廓然,亦无限量[65]。[9]《朱子语类》卷一百二十一。
只有经过切实的修养功夫,使仁心完全实现,才能达到万物一体境界,即人最完满的存在状态。在儒学发展中,理论形态或有变化,但这一核心问题是不变的。因此,他有时竟以爱释仁。[29]《朱子语类》卷三十一。
[61]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十八,《二程集》,中华书局1981年版,第215页。[35] 这里所说的温然爱人利物之心是从情上说性、从爱上说仁的,也是浑沦而言仁的(关于爱人利物,以后还要讨论)。
朱子怀着无限同情的眼光观察花树的生长,早晨阳光照射之时,便欣欣向荣。他以问答的方式说:或曰:‘若子之言,则程子所谓爱情仁性,不可以爱为仁者,非欤?曰:‘不然。
朱子说明道说道理,一看便好,愈看愈好[16]。(二)仁是心之德,爱之理。
所谓观理之是非就是观天地之生理,生理就是仁,在人的心里。极至、至极都是指最高标准,这个最高标准不是别的,就是极好至善,即生命的最高目的,太极中全是一个善[45]。仁者天地生物之心,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,便自具是理以生,又不可道有心了,却讨一物来安顿放里面,似恁地处难看,须自体认得。中国的哲学家们都在解决这个问题,理学家特别是朱熹明确提出并强调生理,就使这个问题更加易于说明了,而且更具有生态学的意义。
[54] 这些话足以说明朱子对明道仁说的认同。比如他说:明道医书手足不仁,……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,……而心德未尝不贯通也。
方叔曰:‘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仁。这里隐含着的问题是天地生物之心有没有道德意义? 张载进而提出天地之德的问题,以天地之德说明天地之心,已经具有明显的道德价值意义。
生命的创造活动不只是物质性活动,还有精神性作用,但这所谓精神性作用,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,不是在自然界之上有一个神来行使权力,发号施令。格其忠,必将顺其美,匡救其恶,不幸而仗节死义。